沉浸式体验 于爽 近日,记者从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共计实施老城区更新建设项目25个,其中一季度新开工5个,其余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已完成投资2.48亿元,占年投资比率10%,全部完成预定目标。预计将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历史城区93万平方米建筑保护改造。 据悉,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要工程,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文化挖掘和业态引入等方面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 “里院”文化研究塑造城市新名片 为加快历史研究成果转化,历史城区开展了“商贸文化”“老街里”“老建筑”专题研究。完成30万字《镀金时代——中山路金融生活史》编纂和《纵横街里》专辑编辑印刷。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风貌内涵,主动培育策划打造新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打造形成具有个性的城市新名片。 同时,开展“里院文化”专题研究,完成100个里院目录整理,梳理名称带“里”里院建筑40余处,整理560栋风貌、文保建筑基本信息。启动大鲍岛区域“里院文化专题研究”项目,推进原住民口述史访谈,形成初步研究报告和展览方案。 在名人故居和文博场馆建设方面,青岛市研究梳理58处名人故居基本情况;打造里院博物馆,计划近期正式运营;推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布展工作;设计景区旅游路线,制作“老城名街”旅游地图,完成济宁支路等6个里院历史资料宣传资料整理。 “一房一册”核定老建筑信息 为数不少的老建筑是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开展与民间文史爱好者、街区老住户访谈交流,按照“一房一册”模式整理560栋风貌、文保建筑基本信息,核实中山路周边两平方公里内的文保建筑信息;召开历史城区名人故居工作推进专题会议,确定重点推进19处并跟进摸清房屋产权情况;编辑完成10条道路人文刊物;撰写潍县路项目观摩解说词,设计济宁支路等6处里院历史资料展板。 如今,在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新发展的路线图已绘就,人气、商气、烟火气正在重聚。 青岛市还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历史城区约93万平方米建筑保护改造,实施16个停车场建设、完成29条风貌道路整治提升、新增4个休闲广场、完成5个片区人才公寓建设,同步开展产业招商、业态调整等工作,推动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文化可传承、城市可记忆”。 相关新闻 城市更新中的未来“张”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于爽 4月26日上午,《青岛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解读新闻发布会在国际新闻中心举办。详细划定了青岛10个重点片区地理区位、产业定位、建设面积等内容。 其中,张村河片区规划定位为“水脉智城”,重点发展商业商务、文体休闲、居住配套三大功能,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宜居宜商宜业的高端综合型社区。这个隐藏在城市喧嚣的“城中村”,将走上怎样的嬗变之路? 村与城的“共生” 沿着滁州路向东,离高楼大厦越来越远,忙于施工的机器、塔吊、往来运输物料的大货车越来越多,一个个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在忙碌地建设着这片土地。 中韩立交桥北侧,仿佛进入了另一个青岛:袅袅炊烟、二层民宅、蜿蜒的河道……这里与河对岸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是青岛的张村河片区,一个城市中的“非主流”地带。但这里并非人们想象中城中村的那般破败。恰恰相反,这里的商业街每天都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这里美食多着哩,有陕西肉夹馍、安徽牛肉板面、川菜馆子、河南烩面……”来自重庆的务工人员老廖指着一家饭馆说道:这个川菜馆子很正宗,“经济实惠,要得要得!”“要得”在重庆方言的意思就是“好的、行的”的意思,一口家乡菜,让在青岛建设的老廖吃出了家乡味儿。像老廖一样,这里聚集了带着安全帽或者背着大背包的“外来人”。 张村河,一个可以看到奋斗着的来青务工人员的生活,以及映照普通居民居所点滴的地方。 据张村河村志记载,张村河源于崂山县北宅乡峪夼东北,分水岭海拔200米,出西南汇莲花山、雾露顶、围子、茶花顶7支水,经枯桃在董家下庄折西,于大韩南转西北,过河东村于阎家山汇入李村河,到胜利桥纳王埠河后注入胶州湾,河长22.5公里,流域面积131.13平方公里。 而今的张村河,在被人们提及时,更多是与几个“数字”与“标签”挂上了钩:3年时间、12个社区村庄、“城中村”清零。 是新生活也是新方向 4月18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了全市土地推介会,对拟供土地资源及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向社会进行推介。会上指出,青岛未来3年攻坚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建设项目314个,计划总投资3438亿;2022年建设项目228个,年度投资总额728亿,其中就包含张村河两岸区域。 “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快70年了,不仅仅是因为青岛优美的环境,更因为这里的人都很实在,也很热情。”在张村河负责河道清理工作的王大爷说,“拆迁是为了城市发展,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以后能住上楼房应该也是不错的。”说起拆迁的问题,王大爷倒是很乐观,对新生活充满期待,表露出支持的态度。 在张村河片区的改造推进工作中,青岛市将集中力量利用三年时间分片区梯次推进张村河两岸剩余12个社区村庄的改造工作,实现区域内现有“城中村”清零。 但是,张村河片区改造涉及人口众多,房屋拆迁量大,如何做到稳妥有序推进片区改造工作已成为该片区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崂山刘家下庄、李家下庄拆迁安置细则也相继出炉,宣告张村河两岸改造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根据公布的拆迁补偿方案,该区域货币补偿标准为26000元/平方米。 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共涉及原村民7600余户,2万余人,外来人口约6万人,总拆迁面积约320万平方米。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崂山区委、区政府开展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青岛市崂山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副主任王涛瑞还指出,把安置区的规划建设放在村庄改造的首要位置,在户型设计上,优化房间布局、提高居民得房率;在社区品质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功能配套;在建设质量上,狠抓项目监管,严把安置区建设质量关,确保群众按期回迁,真正让群众改得顺心、住得放心、生活舒心。 挖潜存量展现未来张力 据了解,张村河片区将同步推进华润万象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张村河南侧配套初中等配套设施。加快盘活株洲路、张村河等片区低效用地的同时,还将同步导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新兴产业。 政策体系保障是决定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我们还逐步建立了涵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操作的‘1+N’政策管理体系。首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作为我市第1部针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有关工作策略、实施方式和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出台了‘N’部配套政策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的意见》等5个方面,充实完善保障内容。”青岛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执行主任、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主任张倩铭表示。 张村河片区的改造建设牵动着两岸7000多户居民的心弦,是崂山区突破发展瓶颈,打开城市空间的关键抓手。 “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正在由追求增量、外延扩张转向改造存量、内涵提质的转变,特别是传统老城区存在的老旧低效片区开发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导入新型产业,是提高其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雷仲敏说。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