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它在亚洲的下一个主要侵略目标就是中国。泱泱中国,处在历史巨变的风口,不但没有抓住这一机会,还依然以大国自居,最终被迫打开国门。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是我们所知的鸦片战争。也正是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近现代这段屈辱历史,一起铭记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 着急的英国人和不在乎的中国人 1664年,缕缕茶香从英国升起。 这独特的香味,来自于泡制好的茶叶,而茶叶来自于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 中国的茶叶很快便征服了英国人的胃和心。 不仅是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是英国人的心头好。 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英国自然也需要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商品。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涌现了大量的产品。 产品越来越多,以至于1825年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生产过剩。 这么多产品,卖到哪里好呢? 穿着中国丝绸衣服,喝着中国茶叶泡制的茶水,吃着中国瓷器上的点心,英国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个国家的人多呀,是当时的第一人口大国呢。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要忙活数10年!” 这是《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引用过的当时曼彻斯特工厂主的一句话。 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渴望,已是垂涎欲滴。 这句话,也代表了当时很多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心声。 所以英国不停地派遣使团来到中国,就是要开拓对华贸易,要占领中国市场。 可中国市场却不买账。 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重视对外贸易。 不仅政府不买账,民众也不愿买单。 长久以来,中国主要是自然经济状态,自给自足,对外来商品并不是很热衷。 例如英国引以为荣的棉纺织品,在中国就并不受欢迎。 于是英国的对华贸易出现了巨额逆差,以至于英国财政渐渐难以承受。 如此一来,英国人心里就不平衡了。 傲慢的英国人和无知的中国人 对华贸易一再受挫之下,一些英国人开始意识到,单靠外交恐怕难以打开中国大门,渐渐动了开战的心思。 对于战争,英国人是很骄傲的,毕竟“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就是打下来的。 如此情景之下,有些英国人放出狠话:“中英之间迟早会发生一场战争。” 甚至还有人说: “英国的海军司令是最好的大使,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收到外交官用几周、几个月才能得到的效果。” 英国人除了对自己的实力很骄傲,对于中国也是很看不起的。 套用一句现代话说,在英国人的眼里,落后的中国就像一个熊孩子。 这个孩子无知无畏,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恶魔。 他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棒的,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事实上,在南亚圈,中国的确是实力最强的。 但对比那些遥远欧美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确是落后了。 然而中国不仅对此一无所知,还想当然地把欧美列强看作是应该向自己朝贡的蕃属国。 1793年,乾隆80寿辰,英国派全权特使马噶尔尼以祝寿为名,提出了一系列的通商要求。 结果清政府不仅没答应通商要求,还因为马噶尔尼坚持平等地位,不肯在跪拜上妥协,把他赶了出去。 就连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写给英国女王的《致英国女王》书中,口吻也十分居高临下。 英国人看不惯清政府的这种无知与自大,很想亲自举鞭教训这不知好歹的熊孩子。 英国的傲慢与强势,可见一斑。 不过,国际战争并不是说着玩的。 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不过了。 于是,处心积虑的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能够打开中国市场的暴利商品。 不道德的英国人和堕落的中国人 就像那句话所说,大多数暴利行业都已写在了刑法里。 英国的这份暴利行当,在中国也是违法的,那就是向中国销售鸦片。 中国自然知道鸦片不是好东西,所以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清政府就严禁鸦片进口。 但暴利促使英国的鸦片贩子开始走私鸦片。 一开始的时候数量不多,例如1800~1821年间输入量总共约在4000箱左右。 但增长速度极为可怕,1838年输入量已经到了约35500箱。 鸦片贸易像一个突然增大的漏斗,让中国的白银以惊人的速度流入英国。 道光三年以前,“每岁漏银数百万两”,到道光十四年以后,已经高达3000万两之多。 这不仅仅是钱的事。 鸦片对国民精神和身体的摧残,触目惊心。 一开始,不过是一些败家的富二代吸着玩。 到了后来,当官的、做生意的、干苦力的,甚至带孩子的女人,没孩子的和尚、尼姑、道士等都开始吸鸦片。 沉迷鸦片的国人,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 又因为很多大官小吏都吸食鸦片,所以他们在禁烟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于是就有了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一反以往的禁烟不力,一举销毁了巨量鸦片。 不想,这下彻底惹毛了英国人。 本来中国市场这么难开拓,就已经让英国人很着急了。 如今好容易靠鸦片夺回了市场,却被这禁烟运动毁于一旦。 仅仅在禁烟运动中,英国商人就损失了超两万箱鸦片,价值不菲。 更要命的是,禁烟运动之后鸦片价格暴跌,对鸦片贩子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1839年6月起,鸦片种植商和销售商开始要求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军事行动。 恰好在这一年的9月,在香港九龙,英国水兵醉酒打死了村民林维喜。 当时英国的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在不享有法外治权的情形下,擅自对凶手轻判。 此事让林则徐下令禁止贸易,并驱逐英国人出境。 英国人对此反应非常激烈,1840年4月份,英国议会批准了发动对华战争的决议案。 但对于战争的汹汹来势,中国却毫无准备。 (虎门销烟) 出手迅速的英国人和迷茫被动的中国人 中国官员不相信这场战争真的会来临,也不认为英国人能够打败自己。 鉴于中国人对外国商品不感兴趣,而英国人又急需大量的中国商品,所以中国官员认为: 如果不再和英国贸易,那么英国就会穷死,哪里还敢发动战争? 他们还认为:就算真的发动战争,英国人的战斗力也是不足挂齿的。 有人认为英国人没有膝盖,有人认为英国士兵在晚上看不清路,还有人认为英国的大船进不了内河。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战争还是来了。 1840年7月5日,英国舰队对定海道头港的清军战船进行炮击。 双方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其实早在两年前,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就曾经预言过: “由1000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抵御不了外国的一艘战舰。” 他说的是真的吗? 不幸的是,这是真的。 清军连连战败,死伤惨重。 虎门大战,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士兵被俘1000多人;英军士兵仅有5人受轻伤。 厦门之战,清军死总兵1人,副将以下军官7人,普通士兵四五百人;英军死1人,伤6人。 定海大战、镇海大战,以及镇江血战中,清军无不惨败。 不过客观上说,尽管很多清朝官员对战争意识不足,但前敌主将们还是进行了大规模扩军备战的。 战争爆发之前,清朝的兵力也远远胜过英军。 整个清军总兵力80万人,而英军仅有20万人,来华参战的兵力最多时不过1.5万人。 但清朝兵制弊端严重,军队武器装备差,将领也不了解近代战争的战略战术。 还有一件让人郁闷的事,就在前方将士们浴血奋战时,背后的清政府却为了战与和争论不休。 打呢,是打不过的;和呢,又不甘心。 摇摆不定,掣肘丛生;战机贻误,步步被动。 一片惨淡之中,清军勉强支撑到了1842年8月,却突然获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强取豪夺的英国人和艰难求生的中国人 月初,英军主力准备进攻南京。 南京的军事战略地位自不必说,前有天堑,后有金山。 但南京还有着重要的心理战略意义。 也就是说,一旦敌军攻下南京,通常大家都会认为这离整个中国覆灭就不远了。 所以,英军进攻南京的消息,给清廷带来了严重的军事和心理压力。 清政府不得不妥协退让,同意议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清政府不仅要赔偿鸦片的烟价,还要赔偿军费,还要通商等。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有两件事: 一是中国要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二是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关税。 正是因为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开始有了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防、经济民生、外交、司法等都受到冲击。 当然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好处。 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战争的惨败,战后的丧权辱国,震惊了国人,也唤醒了部分国人。 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姚莹等有识之士,终于开始睁眼看世界。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大清官僚依旧浑浑噩噩,反而把这些有识之士引进的西方先进文化科技称为“奇技淫巧”。 在此基础上,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而这一政策又引来了列强的强烈不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回望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发现: 这场战争表面上是鸦片引起的,实际上却由双方的自大而引发。 英方因富强而傲慢,中方因无知而自大。 两个傲慢的国家交战,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 中方即刻惨败,而英方不过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以后的历史中,中国人一步一步从落后挨打走向了独立富强。 时光的车轮隆隆驶过,终于来到了180年后的今天。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是旧时的样子。 我们并不自大,因为我们一直对自己和世界保持着清醒的认知。 我们并不傲慢,因为我们爱好和平,尊重其他国家。 我们并不软弱,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品格。 向外瞭望,向内生长;既不怕事,也不惹事。 现在,以及未来。 济南街舞培训 http://www.kongmengzhizi.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