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50年间仅浇过一次水的瓶中花园,是造假还是确有其事?

2022-04-01| 发布者: 东部之声|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如果给你一把种子(或者幼苗),并提供一些水、一些肥料、一个容器以及足够的土壤,你能让这些植物存活多久......
刑事律师

如果给你一把种子(或者幼苗),并提供一些水、一些肥料、一个容器以及足够的土壤,你能让这些植物存活多久呢?

一位来自英国萨里郡克兰雷格市的老人DavidLatimer,似乎给这个问题提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1960年年代,那时正值英国“瓶中园艺”大流行,在好奇心和园艺氛围的驱使下,David决定搭建一个“瓶中花园”。他很快淘到了一个容量足有45.5升的工业玻璃瓶。在经过一番准备后,他在瓶子里种下了常春藤、冷水花、吊兰、紫露草四种不同植物的种子。

两年过去,他发现,只有紫露草还在茁壮成长着,其他三种植物都已经枯萎死亡。1972年,David想试试这种植物是否能在密封环境下存活,于是,他为紫露草浇了最后一次水,然后就在塑料塞上涂上油脂,并用它紧紧塞住瓶口,尽可能地将瓶子密封住。

50年来,他再没有浇过一滴水,能给予瓶中生态系统的,只有光和温度。当然,David也并不是完全抛弃了这个花园,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瓶子旋转一些,这样植物就会均匀地向上生长,直到植株塞满瓶口。至今为止,这些紫露草依旧生命力旺盛。

2013年,David接受了英国《每日邮报》的采访,在介绍了自己的瓶中花园后,他说道:“我希望在我去世后将这个瓶中花园留给孩子们。当然,他们不想要也不打紧,我会将这个瓶中花园留给皇家园艺协会。”

疑点重重的微观生态

很多学者对David的花园感到神奇,是因为它似乎已经创建了一个能够自我维持长达50年的生态系统。仅仅通过温度和足够的光线补给,植物就能够在光合作用和循环养分下给自己提供能量。

咱们先详细讲解一下这个瓶子在理论上的循环过程:

首先,光线照射在叶子上,被含有叶绿素的蛋白质吸收,然后植物将一部分光储存为ATP(三磷酸腺苷)用来提供能量,剩余的则挪到植物根部位置,用来去除水中的电子。

之后,电子通过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从而释放氧气,供给细胞呼吸使用。那些植物腐烂的部分,就需要交给土壤里的细菌完成降解,它们在吸收多余氧气的同时,释放有助于植物生长的二氧化碳。

到了没有阳光照射(夜晚)的时候,白天储存的营养物质则会被植物细胞呼吸所消耗。

至于水分,它们首先被根部吸入,然后蒸发到空气中,最终凝结成“混合物”(液滴)流回到瓶底,如此反复循环。

这个过程中,土壤并不算是必须要素,发过绿豆芽的朋友应该清楚,一张浸湿的纸巾就足够为绿豆提供发芽条件了。植物只需要从土壤里拿两样东西:矿物质和基质。所以,对于植物,特别是实验室里的植物,培养基里的水和营养就足够完成无土栽培了。

来自荷兰的Anita女士展示她放置一年的瓶中花园,这一年来,它们已经装满了整个玻璃瓶

讲到这里,一些脑袋比较灵光的人就已经看出疑点了。最明显的一点是水,按理来说,在经过这么长的闲置之后,玻璃瓶内壁上多多少少都会产生水雾,特别是在阳光比较充足或温差变化比较大的时候,水雾会更加明显,但照片中的瓶子光洁如新,如同刚刚擦过一样。

第二个疑点则是紫露草。

这是一种长得比较可爱的地被植物,它喜欢在树丛下成片生长,虽然个子矮小,不超过半米,但是比较耐寒,越个冬基本不成问题,另外它还不挑食,在沙土、土壤环境中都能健康成长。强大的抗性让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存活下来,但这里有个问题,紫露草是会开花的,它们的花都是3片花瓣,大部分呈蓝色、红紫色或者白色,但是在David的照片里,几乎看不到花留下的残迹(比如腐烂的花瓣、未开放的花苞等等)。一位本非科学家或者园艺学家的人,怎么做到控制它不开花的呢?

紫露草属植物开放的白色花

David的瓶中花园近距离照片

第三个疑点是杀菌问题。

一般无土栽培所用的容器和培养液是需要灭菌的,这样能减少病原菌对植物的危害。但根据David所说,他使用的是堆肥和水,肯定是达不到培养液的要求的,真菌细菌一旦入侵了这种潮湿封闭的环境,瓶中草很快就会死掉。但是图中的紫露草成长得很好,他究竟是如何让瓶内做到菌落平衡的,一切都亟待思考。

总体来说,短期内制作一个瓶中花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能够形成生态系统,并持续长达50年,条件苛刻。David究竟怎么让植物成活的,目前也只是没有人去深究罢了。

密封式栽培并不算稀奇

类似这样的密封式栽培技术在园艺界并不罕见,它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初,医生沃德在业余时间收集了近25000个标本,并为它们搭建了一个露天花园,但伦敦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这些植物都死亡殆尽,唯独一些放在密封玻璃瓶的蕨类植物和草类植物活了下来。沃德深受启发,在进行一番改进以后,他绘出了模板,并让一位木匠制作出了第一个“沃德箱”。

1833年7月,沃德首次对“沃德箱”进行测试,他将两个装满英国本土蕨类植物和草苗的沃德箱运输到澳大利亚,在几个月的航行之后,这些植物完好无损,沃德非常高兴,于是顺手将澳大利亚当地的植物打包到沃德箱中,并带回了英国。

“沃德箱”的强大功能让它很快就在西欧、美国流行开来,人们不停地将其他国家的经济作物引入到新地区进行种植,中国也不例外!1850年代左右,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利用“沃德箱”,将近两万株茶树从上海偷运到印度大吉岭,虽然很多茶树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亡,但中国对种茶的大量知识和技术却流入到了印度,为未来印度茶叶(特别是阿萨姆邦)的繁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再后来,这种封闭式栽培技术经过不断改善,衍生出了不少分支产业,比如实验室无土栽培、“微景观”生态瓶等等,可以说,“沃德箱”带来了一场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跨大陆流动的革命。

David的瓶中花园是在2013年被《每日邮报》首次报道的,此后的文章几乎都是对当年新闻都“复刻”,所以咱们也难以追究这件故事的真实性。但大O在此希望,所有的养花人都能给予植物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十几年不管不问也好,隔三差五浇花松土也罢,至少,也请在心中留一个它的位置吧。

一朵花,一捧土,一只瓶子一坨木,放在角落五十年?一不留神光秃秃!

微景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东部之声 X3.2  © 2015-2020 东部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