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再融资券发行,有何新变化?再融资券“超发”,部分东、中部省市突出年初以来,再融资券发行规模远超地方债到期。1--2 月,再融资券发行规模超1280 亿元,而地方债到期规模不足400 亿元。从分布来看,再融资券“超发” 主要由北京和河北贡献,其中,北京再融资券发行超860 亿元、到期仅21 亿元;河北再融资券发行也较多、118 亿元左右,而年初前两月暂无地方债到期。 再融资券“超发”并非“新鲜事”、2021 年已开始显现,部分东、中部省市尤为突出。2018 年至2020 年,再融资券发行规模明显低于地方债到期、占后者比重约83%;2021 年,再融资开始明显“超发”,全年发行达2.89 万亿元、高于地方债到期的2.67 万亿元。分地区来看,东部广东“超发”60%以上、天津近40%;中部河南、安徽等“超发”也较突出,高出地方债到期规模的23%以上。 再融资券“超发”,为哪般?或与化解隐性债务、缓解债务偿付压力等有关再融资券“超发”,或与“置换”存量债务有关,2021 年“置换”比例近3 成,2022年初进一步抬升。2021 年,再融资券募资用途中标明“偿还存量债务”的比重达35%,或指向再融资券“置换”非地方债形式“隐性债务”,其中年初和年底“置换”情况较多,1 月至2 月发行的再融资券几乎全部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合计占比达98.8%。2022 年初以来,再融资券“置换”比例也相对较高、75%以上。 再融资券“置换”现象增多,或与隐性债务化解加快推进、债务偿付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伴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快推进,广东、上海等先后开展隐性债务“清零”工作;与之匹配的是,相应地区再融资券“置换”“隐性债务”的增多。再融资券“置换”或成为隐性债务化解重要方式之一,经济发达地区优先试点,存量债务规模较大、付息成本偏高一些中西部地区,再融资“置换”迹象亦显现。 再融资券的演化和影响?或成“化债”重要途径之一,助力稳增长“轻装前行” 伴随“清零”试点省市扩展等,再融资券或成为“化债”重要途径之一。稳增长加码背景下,2022 年各地财政预算报告,多数强调要“妥善处置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部分省市明确提出“开展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再融资券或成为“化债”重要途径之一,再融资券募资用于偿还存量债务规模已明显增多,从2019 年不足2 千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超1 万亿元,2022 年规模也可能不低。 再融资券“置换”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债务压力,有助于稳增长的“轻装前行”。以省为单位的再融资“置换”,有助于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等,加强债务管理的同时,也帮助部分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市、县等卸下债务“包袱”,加快市场化投融资建设、激发基层活力,进而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风险提示:统计过程中可能的偏误和遗漏,隐性债务化解进程不及预期 (文章来源:国金证券) 文章来源:国金证券![]()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