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写字楼出租 https://www.soolou.net/hz 人的注意力资源极为有限,随时超负荷|大脑的欺骗游戏第二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75篇推文。 全文共243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引言 三个室友一起走进一家杂货店。 他们打算淘一个便宜点的二手电视机,放在客厅里。 兜了一圈,三个人看中了一台,问店家卖多少钱。 店家说, 250块。 三个室友很满意,他们打算用AA的方式埋单,于是每人从兜里掏出100元,交给店家。 店家拿着三张100元的钞票走进里屋,翻找零钱; 正当他拿出五张10元零钱,准备走出里屋的时候,脑中划过一个念头; 50块钱找给他们,也没法三个人分啊? 不如,就告诉他们,我记错了,价格应该是270,这样一人找10块,他们也方便,我也多赚点,不是挺好? 主意打定,店家拿着五张10块钱中的两张揣进口袋,手里拿着三张走出里屋,对三个人说, 不好意思,这台电视的价格我记错了,是270块钱。 三个人一愣,耸了耸肩,表示无所谓; 毕竟这台电视机就算贵20块也挺不错的。 于是,店家一人找了10块钱,三个人高兴地抬着电视机离开了。 店家当然心情也很好,多赚20也不错嘛。 哎,等等,好像这笔账有点问题...... 让我们从头捋一遍; 三个人一共掏出300块钱给店家,店家拿回来5张十块钱,其中2张(共20元)揣兜了,给三个人每人1张,没错吧? 也就是说,三个人实际上每人花了90块钱,一共花了270块钱,对吧? 3*90元=270元 三个人花了270,店家揣兜20,加在一起, 270元+20元=290元 290块钱。 咦?不对啊? 一开始拿出300块啊! 还有10块钱去哪里了? 2分散注意力 我们依然在“大脑的欺骗游戏”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我们都很痛恨骗子。 可我们的心里,却或多或少又很好奇这些骗子的手段。 那些职业老千是怎么让别人相信这些骗术的呢? 谈判思维的话题中,“欺骗”是其中最敏感的一个。 传统的哈佛谈判理论中,老师们都告诫我们要在谈判中诚实待人。 你可以有选择地保留一些信息,但你不应该欺骗。 桔梗我对此,表示赞同。 但这世界上时刻都有人在谈判中用欺骗来操纵对手。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剥离一些主观的贬义色彩,“欺骗”这件事的背后或许存在着一些说服力的秘密。 这也是“谈判秒杀力”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必要的一环。 让我们继续近距离观察一下,“职业老千”们的思维模式里,隐藏着哪些秘密。 或者说, 那些是怎样欺骗大脑的游戏。 回到文首的故事中,还有那10块钱去哪里了? 在你还想不明白的时候,我先告诉你结论: 这突然冒出来的“10块钱”亏空,来自一个误导。 一个“分散注意力”的误导。 3注意力资源 对“人”来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收着成千上万的“信息刺激”。 光线、声音、味道、触感、念头等等,时刻如同洪水般冲击我们的大脑。 你以为,你“注意”了所有的信息; 而事实上,你的“注意力”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强大。 人的注意力,就好比一个“卫星接收锅”。 只有当你的“卫星锅中心”对准某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刺激”才会真正被你“注意”。 举个例子, 就像现在你正在读我的文章,眼睛正在扫描现在这几行字,脑中也在思考我正在写下的例子。 可同时发生的其它信息,你几乎都在忽略; 比如,你拿手机的手所感受的触感,窗外拥堵街道上汽车的鸣笛,身旁走过路人手中拿铁的香气等。 文字、手机、鸣笛、香气,这些信息无法同时引起你的“注意”,因为你大脑的“注意力资源”非常有限。 但我们的大脑里,却有一个类似“中央管理局”的东西,能够对各种传来的信息刺激做出优先级排序,并与之随时调配“注意力资源”。 如果你对我这几行字深有感悟,那么过去的这一分钟里,我的文字拿到了你的大脑注意力资源最高的优先级。 如果不是我在这里提醒了你,那么刚才其它的信息(手机、鸣笛、香气)就都被你的大脑过滤掉了。 然而,这个“中央管理局”是有可能被故意操控的。 你一定听过“催眠”这件事,在心理学上,“催眠”的本质就是, 把你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个信息刺激的方向上,而故意让你忽略或过滤掉其它一些信息刺激。 更好理解一点的例子是“魔术”。 魔术大师的精彩表演,几乎都靠“误导”。 一个经典的“人体漂浮术”里,魔术师手中的“圈”,就是他希望你去“注意”的东西,也就是他希望你把“注意力资源”全部都耗费的地方; 这样,“一根隐藏的支柱”就能绕过你的大脑注意力,甚至被你的大脑完全过滤和忽略掉。 再回到文首的故事中,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10块钱不见了? 之所以我们会想不通这个简单的算数问题,是因为讲故事的“我”,故意误导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地方: 店家揣进口袋的20元。 其实,当电视机价格改为270元的时候,店家只需要从里屋拿出30元找零即可; “多拿出来的20元”或“揣进口袋的20元”,本就和这次“买卖”无关了。 这是一个“多余”的信息刺激,但却被“我”故意浓墨重彩地提及,还故意加入到计算公式中,得到了你的“注意力资源”。 270元+30元(找零)=300元(放进里屋) 这下账是不是就对了? 4超负荷 聊到这里,我希望你留意一个细节; 那就是, 在注意力资源上,我们的大脑有可能会“超负荷”。 别以为这个“超负荷”需要很多的信息刺激才会发生; 你看在文首故事中,我仅仅加了“揣进口袋的20元”这一个信息,你的大脑就被弄糊涂了,也就是你的注意力“超负”了。 再看一个例子, 下图是著名的“撒切尔夫人错觉”,告诉我你看这两张图的第一眼感受是什么? 是不是右边的“撒切尔夫人”看上去舒服一些? 如果是的话,你再把手机倒过来看看试一试? 原来看上去“舒服一些”的图,是不是反而更吓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那个“舒服一些”的感觉,是我误导你之后造成的错觉。 误导的方法,是在一个“倒过来的脸上”加入了“正过来的眼睛和嘴”。 在一张“倒过来的脸”图中,我们的大脑本就已经很不习惯了; 它要把所有“倒”过来的面部特征,都在脑中脑补成“正”的图形,然后得到感知和刺激。 可我为了误导你,故意把“眼睛和嘴”都“正”了过来; 这个“正过来的眼睛和嘴”,获取了你注意力资源的最高级,因为它们看上去“更舒服”。 但你忽略了“倒过来的脸”加上“正过来的眼睛和嘴”拼在一起,有多么恐怖吓人。 再看一张类似的图片。 舒服吗? 把手机倒过来试试? 5小结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只要让我们多接收到一些“信息”,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就会“超负”。 大脑的欺骗游戏,这是“职业老千”惯用伎俩的原理之一。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大脑的欺骗游戏第二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