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 http://www.xthdc.com/list_10/7028.html 微博|@视觉志 作者|韩小兔菌 近几年,「女性」成为了影视综艺的流量密码。 可以看到,以“女性”为标签的节目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乘风破浪的姐姐》《听姐说》《北辙南辕》《三十而已》...... 女性话题的浪潮下,人人都想要分一杯羹。 然而能真正站在女性视角说话的,却并不多。 譬如某女性综艺,官方喊出的口号是:培养下一代优质女演员,多给新人机会。 但一看导师阵容——九个男导师,一个女导师。 剥开虚假的外壳,不少影视剧都是在利用「女性」话题圈钱。 那么,国内还有真正的女性综艺吗? 有。 20多年前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开创了女性电视节目的先河—— 它就是《半边天》。 开播了15年,它曾是无数人的女性意识启蒙。 它的镜头并非对准女明星、女强人,而是完全聚焦在普通女人的身上,听她们诉说自己的故事。 这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描绘出了最真实的「女性群像」。 回头看,现代女性正面临的种种困境,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01 “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 在《半边天》中,至今依旧为人称道的一期是《我叫刘小样》。 20年前,一位农村妇女刘小样给《半边天》节目组写信,信里她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夏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人人都认为农民,特别是女人,不需要有思想。她就做饭,她就洗衣服,她就看孩子,她就做家务,她就干地里活。” 但是,刘小样不接受。 她喜欢读书,她想看外面的世界。 她所处的环境没什么书,她就把电视当书读。通过电视她看到了别的地方,看到了别人的生活。 她穿着大红色的外套,镜头前羞赧的目光显得格外真挚。 她面带笑容,说出了流传至今的金句: “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 她不满足当一个妻子、儿媳、母亲,她向往着更广阔的世界。 即便找不到出路,她也不愿关上看世界的“那扇窗”。 「刘小样」不是一个人,它的背后是无数在传统思想下被埋没的普通女性。 她们被外界贴上的种种标签所裹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更别谈什么人生理想。 婚姻、儿女就是她们一生要完成的使命。 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 女人不是以家庭作为自己的代表作,而是她自己本身。 《我是刘小样》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而这些深有同感的人不只是农村妇女,还有男性,有搞艺术的,做文化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同感。 “刘小样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灯塔,也有着挣扎和苦闷,辗转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渴望改变人生潮水的方向。 人,从来就不应该被定义和束缚。 要为自己活着。 02 “30岁,没什么可怕的。” 她叫安小宁,30多岁,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独立。 但大家给她最多的评价,是「剩女」。 “我不是必须单身或结婚,那个人来了,那么没有问题,那个人没有来,我也不强求。” 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恋爱观。 当今年轻人大多抵触相亲,但安小宁却驰骋在相亲场。 她从不否认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被问及择偶标准时,她是这么回答的: “爱情这个东西说来就来。它来的时候,会把你之前标的条件全都否定掉,外在的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你会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心。”“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女孩嫁不出去了,年龄大了,因而把外在的条件降低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把标准抬高了。” 「内在」永远是她寻找另一半时的首要指标。 安小宁曾有过一段相当尴尬的相亲经历。 二人面对面聊天,她感觉到附近有一个女生一直往这边看。 后来,相亲对象坦言这个人是他的前女友,他们迫于家庭压力刚分了手。 安小宁把两个人都叫到自己对面,认真对他们说: “如果你们两个人感情在的话,所有外界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一个人一辈子碰见一个你特别想结婚的人,不容易,不要放弃。” 主持人张越问,“这对情侣后来怎么样了?” 安小宁笑道,“他们去年结的婚,还请我去参加了婚礼。” 她相信爱情,她也渴望爱情。 她大胆去寻求真爱,但不急于求成。 真正的爱情,不是着急就能得来的。 如果一个女性到了三十岁的年纪,她有事业、有追求、有技能、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那么在外界的眼光中,单凭最后一点,前面所有优秀的特质都会被贬得一文不值。 但安小宁不怕,她从未对年龄产生过焦虑,她认为此刻正是是自己的「黄金时代」。 30岁生日那天,安小宁一个人,不开车,不化妆,坐地铁去听了一场歌剧,又看了一场话剧。 她把这一天完完全全留给了自己。 “三十岁没有什么可怕的,三十岁的我比二十岁的我获得了更多东西。”“20-30岁这个阶段的目标我已经实现了,我需要好好地规划30-40岁这个阶段的目标。” 她送给自己一颗钻石,不是戒指,而是一枚耳钉。为此她还特地在耳骨上打了一个耳洞。 “我告诉自己要坚强,耳根子要硬。” “这只耳钉用来提醒我自己——不要靠他人的评价去判断一个人合不合适,要自己去感受到底他值不值得。” 如今看来,这句话用于「催婚」,再合适不过。 她还说,作为一个女孩内心要独立,要清醒。 清醒不意味着无欲无求,而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该去做什么。 在今天,有绝一大部分女孩陷入恐婚恐育。 也有不少人在羞辱剩女的PUA言论中,找了个“合适”的人草草嫁了。 可感情从来都是一件自然的事,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负责。 李诞有句话说得很对: “在这个社会里,害怕结婚不是病,你非让人结婚,才是病。” 03 “大大方方地说话,就不是下流。” 《半边天》不仅聊年龄焦虑、聊婚姻,还聊「性」。 中国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讲述了一件对她产生强烈刺激的事: 她的一位17岁女学生,意外怀孕后去小诊所做人流,结果死在了手术台上。 这场事故令她难以相信—— 一个具备妇产科专业知识、知道如何避孕的的医学生,竟死在一场人流手术之下。 她不禁发问: 我们成年人到底做了什么,孩子不相信我们,不愿向我们求助? 其实,这场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性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一向谈性色变,大多数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关于「性」的问题。 孩子们也很少向家长倾诉,自己在性方面的困惑。 于是,当他们受到性侵犯的时候,有的浑然不知,有的不敢告诉家长。 家长和孩子都各自沉默着,性伤害事件持续上演。 主持人张越回忆到,自己曾做一期涉及到“性”话题的节目时,不知道如何把握好分寸感,害怕把节目做下流了。 领导告诉她:“大大方方地说话,就不是下流。” 同样,性教育也是如此。 当儿子提问“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胡萍的回答是: “妈妈的生殖器里有卵子,爸爸的生殖器里有精子,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会孕育出一个生命。” 她还会找出相关书籍,指着上面的图片,告诉孩子什么是生殖器,什么是隐私部位。 告诉孩子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性教育」放在今天,依旧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议题。 要知道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性的无知。 网上有句话流传很广: “你嫌性教育太早,恋童癖不会嫌你孩子太小。” 性教育这堂课,不要等坏人来教。 04 “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半边天》主持人张越,与传统印象里的女主持人形象相差甚远。 她不算好看,也不算时尚,多年以短发、眼镜、微胖的形象亮相。 曾有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台长写信: “这个叫张越的是不是你们家亲戚?你凭什么让她当主持人?全中国的人都死光了吗?” 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争议的女主持人。 但张越凭借着她的温婉从容、干练爽快,将《半边天》做了15年,她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歌手韩红,一直将张越作为自己的「恩人」。 张越刚认识韩红时,韩红只是一个草根歌手,没有背景,无人赏识。 纵有天籁的歌声,也因为不够出众的外形而屡遭挫折。 因为胖,没人听她的歌,也没有剧团要她,没有音乐大赛请她,没有一个导演看得上她。 张越联想到自己曾经因为外形而被羞辱的经历,她邀请了韩红做客《半边天》。 那期节目的名字叫做:《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就这样,韩红登上了央视,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才华。 她的事业也飞速上升,成为了一线歌手。 《半边天》不论从主持人设定,还是受邀嘉宾来看,它本身就在抵抗着外界对女性在「容貌身材」上的规训—— 取得成功,不一定非要靠漂亮的面孔。 同样,外表也不应该成为评判女性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05 回看《半边天》当年关注的议题,仍会被其先锋性所震撼。 它的话题包括: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男性避孕药请尊重女性患者的隐私老年妇女处境堪忧家庭暴力引发的杀夫城市外来妹的婚姻女性就业的新挑战全职太太的权利教育是否应该男女有别非婚生子的权利预防乳腺癌产后忧郁症 在那个性别意识较为模糊的年代,《半边天》不仅填补了女性电视节目的空白,还掀起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女性栏目播出热潮。 那时候少有人关心性别对立,少有人谈男女平等。 《半边天》的出现让我们注意到—— 普通女性的内心同样波澜壮阔,她们一直渴望着被平等对待。 《半边天》的镜头下,展现了一个个平凡却鲜活生动的生命体,而这些生命体都是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某某。 我们从每一位普通女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一些启发。 2010年,《半边天》因收视率低迷而停播。 可是,女性的话题,从不应该变冷。 反观市面上那些飘在天上的女性作品,又有多少在真正倾听女性的声音? 女性力量的传播与女性节目的盛行,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优秀的女性节目能够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中来,呼唤更多人拥有健康的两性观念,使女人变得更加坚韧、独立、自由、勇敢。 这才是一档女性节目应当具备的价值,也是每个女孩能够从中吸取的精神品质。 不需要为某个话题而感到羞耻,也不再因背负着外界的期待和目光而变得怯懦。 年龄、身材、外表审视,结不结婚,生不生娃,都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不应该被任何人评判。 每一位女性都应当过上忠于自己的生活。 参考资料: 1.邵文灿.浅析大众文化视域下女性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身份[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81-85. 2.袁玥.边缘化的女性话语权——以《半边天》为例浅析当代女性电视节目[J].魅力中国,2009(18):91-91. 3.王昕.从《半边天》透视女性节目的人文关怀[J].大舞台,2012:254-255. 4.人物:自由之路,《半边天》往事。 5.《非常静距离》2015-09-27“张越的跨界人生” 6.《非常静距离》2015-03-29“韩红美丽心世界”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