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报告建议:政府应加强平台就业者长期理性的择业引导

2021-11-18| 发布者: 东部之声|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低学历男性为代表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但更劳累的平台就业工作。平台从业人员特别是外卖员、快递员非......
370影院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370kk.org

  “低学历男性为代表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但更劳累的平台就业工作。平台从业人员特别是外卖员、快递员非常劳累。到达一定年龄之后,他的职业生涯怎么继续,这是将来比较大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11月17日在《平台就业生成机理、风险点及对策分析》研讨会上如是表示。

  11月17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系列调查项目《中国失业率调查》的子项目,丁守海团队撰写的《平台就业生成机理、风险点及对策分析》报告对外发布。报告以5081个劳动者个体和700家制造业工厂为样本,主要回答了“平台就业的从业者从哪里来?”、“平台就业到底有没有明显提高从业者福利?”、“平台就业者乃至工厂工人职业流动的基本趋势如何?”、“工厂采取哪些对策来应对这种变化?”等问题,并给出就业政策和劳动管制政策前瞻性调整的政策建议。

  存在分歧的新兴就业形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以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平台就业发展迅猛,数量惊人。据公开信息显示,仅美团一家,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的骑手数量就达到了470万人。

  丁守海表示,平台就业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工作时间自由、供求匹配便捷,平台就业也充满了魅力,年轻人趋之若弩。“不进工厂,送外卖”的现象很普遍。在相当程度上,平台就业已取代传统就业成为就业的一种新形式。但与之伴随的问题是,外卖员工伤事故不断,平台公司撇清责任引起社会公愤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丁守海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工厂工人,平台就业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甚至更低。得益于平台技术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业者更工作时长和更艰辛的劳动,平台就业者获得了比工厂工人更高的收入。然而,劳累、不安全和社保缺失是平台就业明显的短板。

  “平台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等险种的参保率不足工厂工人的一半。”丁守海说,就未来前途看,网约车司机对未来评价较高,认为有较大的希望或前景光明的比例占20%,而外卖员的评价较低,该比例仅为12%。

  择业的短视性

  从接受调查的样本反馈,挣钱比工厂多是选择平台就业的主要原因。平均而言,月收入能够比工厂工人多挣1500元,比流动商贩多挣500元。为争夺劳动力,工厂面临很大的工资上调压力,丁守海估计,幅度可能接近3000元/月。这对很多工厂来说,这是不可承受之重。

  于是,劳动力在工厂与互联网就业平台间形成了较明显的单向流动意愿。根据团队的调研,平台从业人员中有25%来自于工厂。企业方面,为应对员工流失的压力,除涨工资外,还会通过上马自动化生产设备来缓解用工压力。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企业明显加快了上马自动化设备的步伐,速度远超过东部地区企业。这意味着过去的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也在加快劳动力替代。

  丁守海表示,人们在择业时基本符合理性特征,以男性特别是低学历男性为代表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但更劳累的平台就业工作。但这样的理性又具有较大的短视性,比如,更看重显性的工资收入,而忽视隐性的社保收入;更看重表象上的自由,而忽视技能提升这一长久保障,职业规划缺乏长远眼光。

  “所以他们的就业不具有可持续性,平台就业特别是快递和外卖非常劳累,体力消耗完了之后他们的技能没有什么提升的,人力资本不具有可持续性。到达一定年龄之后他的职业怎么继续,这就是将来比较大的问题。”丁守海认为,这也不利用培养一支可持续的、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工人队伍。目前来看,平台就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不更高。

  引导基于长期理性的择业行为

  其实,不管是工厂工人还是平台就业者,培训少、技能提升慢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丁守海认为,首先平台就业更多情况下是雇佣属性,平台应该承担起作为雇主的责任,加强劳动就业规制。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还要分不同职业类型,分类管理。

  同时,引导劳动力基于长期理性的合理流动,避免职业规划的短视化,注重长期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只重短期利益。调研表明,平台就业者在选择职业时是理性的,但是一种短期理性,而不是长期理性:只注重短期的现金收入与表象上的时间自由,而非长期的技能提升。丁守海表示,很多平台就业都是拼体力,“吃青春饭”,没有职业前景:各职业对未来感到“前景光明”和“有较大希望”的不足 20%。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强调技能在一个人长期就业能力和劳动福利中的决定性作用,纠正“读书无用论”、“技能无用论”等错误观点。

  丁守海还指出,由于就业平台对劳动者人力资本要求低,没有内生的培训动力。而凭借收入优势,就业平台会吸引制造业工人流动,并削弱工厂主的培训动力。为防止双重的培训动力下降,政府应通过有形的手来进行干预,比如,通过培训补贴来提高企业的培训动力。这种干预应该是通过利益机制来间接发挥作用,而不应直接对培训内容、方式等微观细节进行过多的干预。

  丁守海呼吁,在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基于未来主导产业规划,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流动路径图,让平台就业与制造业就业在产业演进的历史洪流中有序地推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东部之声 X3.2  © 2015-2020 东部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