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网 http://www.hbgkw.com “你们是为什么而读的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我们对周总理的最初印象,年幼时不懂悲苦,听老人讲那段时间的悲苦,我们只知道这些人很厉害。可当课本上真真正正出现这句话时,不知为何每个人读起来都能振奋人心。他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生而为国,死后护国 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铭记的两位英雄,便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了。两位英豪联手创下这盛世之中华。他们的一生从翻开第一页《新青年》开始,就注定有了变化。提起周总理在当时所有赫赫有名的将领都打心底里佩服。 因为他的一生为人正直清廉,刚正不阿。在事业上很难有像周总理那样一碗水端的很平很平。只要他有能力他都会保护那些受了冤枉的领导,可是谁来保护他呢?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所知道的周总理是有颜有才又有情,好像这位老人都不会发脾气的。印象中和周总理离不开的两个字便是—工作。 78年的人生,50多年的革命生涯,时任26年的国家总理。他有许许多多的日夜都是在那张办公桌前度过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信念如一。纵使他现在已经离去,祖国大地依旧有他的影子。 只因他离去后将骨灰洒向了泱泱中华,生而为国,死后护国,周总理一直都在看着祖国的发展,中国外交的强大。1972年总理检查出患有膀胱癌,那时的医疗技术根本没有康复的可能。深知这一切的总理工作更卖力了。 他从没有想过如何休息战胜病魔,他想的是如何完成好自己最后的工作。在《周恩来最后600天》里记录了周总理在最后的600里,是如何跟病魔作斗争,又是如何交接好最后的工作的。 这位党和国家的英雄在最后的日子里,承受着工作上巨大的压力,与当时不同于党的正确思想作斗争。他深知他走后要为国家选出一个新的总理,于是在主席的支持下,他扛着压力和痛苦,帮助邓公重新回到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 这个和他有了半个世纪革命情的老朋友,让他可以放心地将一切交给他。在邓公心里周总理一直都像一个哥哥一样,带着他一步步的成长。帮助他在国家那个特殊的时期下站稳脚跟。总理和邓公的相识是在海外,那时他们都在法国勤工俭学,海外遇知己这是一种抹不灭的情感。 周总理更是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记得1958年周总理去杭州视察工作,他走哪都会带着自己的行头,枕巾、被褥等东西。他的被子是解放战争时期所用的,他的枕巾中间已经破了洞了,但是总理将它缝补了一下又用上了。 有人背着他偷偷地给他拿了一块新的枕巾,他却说:现在我们国家不富裕,能省一点是一点,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哪怕以后富裕了,这品质也不能丢。 二:三个遗愿 在周总理最后的两年间,大大小小的手术就做了13次,输血89次,而那时总理的体重因为病痛的折磨仅仅只有61斤。那个帅气的少年英雄,最后在病痛的折磨下变得面容消瘦、眼眶凹陷。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总理在住院期间,坚持会见外宾60多批,他的办公室也因此搬到了医院,而他光在医院召开的会议就有20次,出院开会20次。他还经常找人谈工作大大小小有了200多次。 在住院前半年病症越发严重,周总理还连续工作18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更是整日整夜的不睡。就这样在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离开了,得知这一消息的主席红了眼眶,仿佛昨日他们还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如今都已经老了。 总理逝世的消息让全国人民陷入了悲痛,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全都降半旗致哀。毛主席那几天更是食不知味,在总理离开后,邓颖超夫人前去中央向组织汇报周总理去世前的遗愿。可谁知三条遗愿一说完,主席默不作声,邓公第一个不愿,在场其他人都不说话,却都不愿。 毛主席和周总理有着很深的革命之情,邓公更是总理的知己。在场的人对总理也都极其的尊重。总理的三个遗愿到底是什么? 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办追悼会,不要保留骨灰。 生命的结尾总理仍不愿麻烦人民和国家,面对这三个遗愿,身为至亲好友的邓公如何愿意,邓公眼含泪水,他说:总理的遗体道别仪式和追悼会要办,不然他如何对得起中国的人民啊。随后经过商议主席答应只同意最后一项。 1976年1月10日和11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的太平间举行。深知周总理的遗愿是不想打扰人民不想麻烦国家,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限制了群众的参加,可就算这样来的人依旧不少。 医院门外站满了人民群众,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满眼泪水只为送总理最后一程。毛主席被秘书扶到窗前,他望向北京医院方向泪流满面。11日下午五时,总理遗体从医院起灵,望着灵车缓缓而行,群众们的心情比北京的天气还要寒冷,他们有的已经站这两天一夜了,只为看着总理离去。 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周总理盖着党旗的遗体照片,悼念活动开始,数以百计的人前去瞻仰周总理的骨灰盒。总理逝世的消息举国悲痛,甚至国外的许多国家也发表了悼词,因为周总理努力,我国的外交一天比一天好。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联合国总部将国旗半降,这是历史上联合国第一次因为中国而降旗。只是我们的总理再也回不来了。 三:悲痛欲绝愿己死,以换周公人间回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了,根据总理遗愿,组织决定将他的骨灰洒向中华大地,晚上八点邓颖超夫人从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捧着总理的骨灰盒前往机场。那天总理的骨灰盒在台湾厅待了整整一夜,因为中华大地周总理唯一没有踏足的地方是西藏和台湾。 西藏总有一天可以去,可是台湾却变成总理永远的遗憾。在机场有一架飞机在等候着他特殊的客人。邓颖超夫人看着丈夫乘坐“安—2”缓缓起飞,她知道他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海棠开,也只有她一人欣赏了。 飞机上执行任务的人员将总理的骨灰盒捧在手里,他们的目的地有四个,当飞机飞过北京的上空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洒下,这是祖国的首都,这里更是总理辛辛苦苦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 第二把骨灰洒在了密云水库,那时北京缺水,总理带着工人勘察选择大坝的地址,在这片土地上有周总理留下的汗水。而密云水库的第一盆水就是总理亲自接的。总理说:这是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 而这第三把骨灰洒在了天津,那有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那是总理走向革命的第一段路程,他在那里经历了唯一一次牢狱之灾,也在那里认识了此生挚爱—邓颖超。而这最后一把骨灰洒在了黄河。 这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身为华夏儿女周总理永远是中华民族最棒的儿子。“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是周总理对中国人民的爱,也是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爱。 总理没有子女,没有存款,他一身轻松的来,也是一身轻松的走。可是他依旧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一月哀思举国悲,八亿神州泪汾飞。十里长街送总理,哭别总理心欲碎。目送伟人最后行,灵车西去不见归。悲痛欲绝愿己死,以换周公人间回。” 这是写给总理的诗,“悲痛欲绝愿己死,以换周公人间回。”只是周公再也回不来了。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