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侦探事务所 Sir怀疑90后00后没见过这样的画面: 4:3画幅。 扫描线,雪花,频闪,以及老旧的黄绿色“滤镜”。 ——显像管电视机的特征。 内容更是奇特: 挤满自行车的北京、亚运会、大哥大、随声听、迪斯科、体操、健美操、烫发、电子词典…… 等等,怎么突然没画面了? 一道从天而降的掌法 啪。 故事拉开序幕。 露出副标题。 以及,这个看不懂的备注: 大型、彩色、立体声、连续剧…… 恍惚了? Sir揭晓答案。 这不是90年代老片重映。 而是3天前刚上线的国产剧 《启航:当风起时》 9月国剧中一阵独特的青春风暴。 两位主演,吴磊、侯明昊。 制作团队,出品过许多高分青春剧(《最好的我们》《棋魂》)的小糖人公司。 还有最吸引Sir的。 扑面而来的年代感。 片头一串长镜头,直接把观众扯进时光机 水暖工人走进录像厅。 墙上的板报、标语,人物的衣着,聊天内容…… 配上背景音乐,《潇洒走一回》 你问,什么是“录像厅”? 90年代特殊产物。 当时少有的公共娱乐场所,也是政府重点关注的“三厅一室”之一。 鱼龙混杂,五光十色。 别忘了 它还是香港电影与好莱坞最初“登陆”的地下港湾。 所以,“今日放映”分别是《跛豪》《倩女幽魂3:道道道》《纵横四海》《英雄本色2》。 满墙海报,还有《赌神》《天若有情》《阿飞正传》《流氓大亨》《等待黎明》…… 所以,这是一出重返90年代的大型时代怀旧? 不。 Sir了解过原著和幕后之后。 相比于怀旧,它的题材更稀缺: 第一代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史。 切点也更锋利: 一代中国少年不服输,不认命的青春与成长。 01 少年 《启航》的主线很简单。 90年代初,燕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下海经商,创办“华研公司”卖电脑的故事。 你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许多当代互联网大佬的影子。 但相比于商战。 《启航》第一层,是青春剧。 什么是青春? 用北野武的话说: 认为自己是“大”人的时候,应该就是想起年少轻狂时做的荒唐事,而觉得很可耻的时候吧。 用姜文的话说: 什么是青春?就是犯了错上帝差不多都会原谅的年纪。 那什么是90年代的青春? 大概这么个场景: 录像厅里,和小伙伴一起偷偷制卖汉卡的萧闯(吴磊饰),被工商局找上门。 跑是来不及跑了。 他胸脯一拍,让小伙伴们逃走,自己留下。 当工商的人破门而入。 傻眼了 风衣,插兜,叼牙签,歪身摆出小马哥经典pose。 电视机里放着《英雄本色》,背后的暖气管适时爆管,舞台效果拉满。 弹幕大呼: 可恶,被他装到了。 这就是那时的青春——理想、热血、臭屁、赶时髦…… 当然不止。 装x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他们打着燕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名号偷卖汉卡,所以作为研究员的萧闯,被所里开除。 连带着,给他提供“技术支持”的师弟裴庆华(侯明昊饰)也被开除。 但后者完全不知情。 原本安安稳稳的生活,天翻地覆。 两个二十多岁的少年,不得不下海闯荡。 帮研究所卖电脑,以获得留下的机会。 两人的压力,各不相同。 萧闯,人如其名,像小马哥,闯字当头,想当大时代的弄潮儿。下海经商,对他来说,是蛟龙入海,大有作为。 第一次卖电脑。 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西装,面对百十号人侃侃而谈。 ——首创“电脑销售发布会”。 裴庆华,另一个极端。 农村出身,从学校到北京,只想一辈子做研究,结果阴差阳错不得不出来做销售。 不然就得退回原籍。 初入商场,各种被打击。 最明显的,推销连返点(回扣)都不懂,直接被人喷: 你是不是做生意的? 同样是“青春”,张力却拉开了 萧闯的“社交牛逼症”给人青春的爽感。 裴庆华的走投无路,则是青春的痛感。 青春不仅体现在“人”,还有时代。 微妙的90年代初。 《启航》刻画得毫不客气: 团队卖电脑,有碰见过流氓的,被打得挂了彩;有碰过骗子的,火车都没下,货全被骗走。 更有甚者,如裴庆华。 被人下套,睡着觉让隔壁床的“同行”撬开电脑机箱拆走零件。 添上时代的帷幕后。 青春就不再是二元的爽与痛。 它还夹杂着不堪回望的彷徨。 02 风起 注意第一集开头的时间点: 北京,1991。 《启航》的第二层,是时代剧。 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目标清晰,步调模糊的时代。 研究所所长为什么要坚持开除两位主角? 错也认了,钱也罚了,情也求了,却还是丝毫不顾情面。 来,看看开会: 再品品所长的口头禅: 开除,既是讲对错,但更关乎态度。 这还是一个强调理想,留恋保守的时代。 谭主任一直主张研究所代理国外品牌销售电脑。 他的主张没错。 毕竟,自动化所两年前就在给私人矿山做矿车,电子所早就拿出一个研究室出去做买卖…… 可所长的担心,更无可厚非: 不要当出头鸟,保护自己,不要犯错。 最后。 这还是个主张改变命运,也难以掌握命运的时代。 前一天,还在开会强调政治学习。 后一天,报纸头版报道民营企业家在人民大会堂联谊。 该信哪个? 普通人只能望“报”兴叹:“一天一个样”。 《启航》的副标题总结精准:“当风起时”。 这“风”,是暧昧的风言风语。 是励志的乘风破浪。 而大多数时候 大时代的一阵风,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狂风骤雨。 剧里的所有人,都在和这阵捉摸不透的“风”作较量。 有时候,是顺势而为。 有时候,又变成“顶风作案”。 以下经历皆取自90年代创业者真实经历: 研究所想办公司代理销售电脑,但当时法规不完善,竞争对手一举报就要被传唤调查。 早期证券市场,稍有不当交易就要丢工作。 再比如,深圳的“810事件”。 萧闯去深圳当黄牛倒卖认购证,挣了一大笔钱,但同时被抓进拘留所。 先行者,就在“弄潮儿”和“炮灰”中间来回反转。 正因如此 他们的坚守与坚韧,才变得可贵。 第四集,裴庆华去KTV给大老板卖电脑。 背负着50台电脑的“KPI”。 完成不了,就拿不下代理权,裴庆华和萧闯都得从研究所滚蛋。 但大老板是这样说: 今晚你喝多少杯 我就订多少台 从来没喝过酒的裴庆华,又能怎么办? 他喝了55杯。 吐得前仰后合。 然后在出租车上,哭得像个小孩子。 从上到下,从集体到个人,无不是时代大潮里翻滚的浪花。 Sir觉得这恰恰是《启航》出彩的地方: 它诉说变革者的大胆果决。 先行者的不断试错。 但最终它赞颂的是 平凡人,也曾迎风招展。 03 冒险 其实Sir也对《启航》有过担忧。 编剧在采访中说过,故事取材自多位中关村创业者的真实经历。 而剧中卖汉卡,卖电脑等情节,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的那些IT牛人:方正的张兆东,巨人的史玉柱,小米的雷军…… Sir害怕它拍成一部成功学烂鸡汤。 幸好,目前来看没有。 《启航》最深的一层气质,是冒险剧。 冒险意味着什么? 有成功,更有失意。 这种失意体现在友情 开场一个细节隐喻。 录像厅那张海报最显眼,《最佳损友》。 这是1988年,王晶执导,刘德华主演的喜剧片。 对应剧中第一幕戏的剧情。 萧闯倒卖汉卡的收益,特地留了一份给师弟裴庆华,但一番好意却没想到害了对方。 这不是损友是什么? 可不对应了字面意义上的“最佳损友”么。 矛盾,才是真正友情的开始。 失意也体现在理想 萧闯和裴庆华各有各的理想。 一个,想当大船,搏击浪潮,当弄潮儿。 另一个,想当石头。 扎在浪里,笑看风云,岿然不动。 喊得响亮。 他们最心痛的时候,也是理想被击碎和重塑的瞬间。 失意,更体现在爱情 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移动互联网,甚至电话都没有的年代,年轻人要怎样追求爱情? 《启航》的爱情是无声的。 甚至不需要“对象”多出场。 就看付出一方,喜欢对方喜欢的东西,急对方所急,想对方所想…… 为了对方借钱,当黄牛,还不惜被抓进拘留所…… 那又怎样。 一切付出,像投进黑洞。 可他的回应,自始至终只有一句: 管不了这么多 先干了再说 这也是Sir目前在《启航》中看到的闪光 始于奔放的青春冒险,却驻足于成长的失意。 冒险是勇敢者的游戏。 但成长是什么? 拾起沉重的责任。 却依然怀念游戏中,轻盈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